肱骨外髁骨折
- 概述
- 病因
- 临床表现
- 检查
- 诊断
- 治疗
- 并发症
- 预防
概述
肱骨外髁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外髁带肱骨小头或肱骨外髁带肱骨小头和部分滑车骨骺的关节内骨折。因其中部分患者仅单纯是肱骨小头骨骺部骨折,故又称为肱骨小头骨骺分离。肱骨外髁骨折比内髁骨折多见,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肘关节损伤,多见于5—10岁的儿童,发生率略低于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包含非关节面(包括外上髁)和关节面两部分,前臂伸肌群附着于肱骨外髁。肱骨外髁骨折后,由于伸肌群的牵拉,骨折块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移位。
病因
本病多由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手部先着地,外力沿桡骨向上撞及肱骨外髁而引起骨折。根据骨折块移位的情况,可分为无移位骨折、轻度移位骨折和翻转移位骨折三种。
1.无移位骨折
暴力的作用较小,仅发生骨折,如裂缝骨折或移位很小的肱骨外髁骨折。
2.轻度移位骨折
骨折块向外移位,或有45°以内的旋转移位,骨折块仍位于肱骨小头和肱骨近段骨折面之间。
3.翻转移位骨折
翻转移位骨折又可分为后移翻转型和前移翻转型。后移翻转型又被称为伸直翻转移位型,此型相对多见;前移翻转型又被称为屈曲翻转移位型,此型少见。
临床表现
外侧肿胀,并逐渐扩散至整个关节。骨折脱位型肿胀最严重。肘外侧出现瘀斑,逐渐扩散可达腕部。伤后2~3天皮肤出现水疱。肘外侧明显压痛,甚至可发生肱骨下端周围压痛。移位型骨折者可能触到骨擦音及活动骨块。可发生肘外翻畸形,肘部增宽,肘后三点关系改变,肘关节活动丧失。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旋转功能一般不受限。
检查
X线摄片显示肱骨小头的骨折线多超过骨化中心的1/2,或不通过骨化中心,而通过肱骨小头与滑车间沟的软骨在干骺端处有一骨折线。骨折块可向外侧移位。骨折脱位型X线片,正位片显示骨折块连同尺桡骨可向桡侧或尺侧移位,侧位片显示可向后侧移位,偶可见向前移位者。肱骨外髁骨折在X线片上表现多种多样,在同一骨折类型中表现也常不一样。
除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外,尚应根据伤情拍摄特殊体位像,尚应酌情行体层片或CT检查。
诊断
本病主要表现为患处的肿胀、疼痛,结合X线检查可确诊。
治疗
此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又是骨骺骨折,骨折线通过骺板。复位满意与否,直接影响到关节的完整性与骺板处骨桥形成的大小和发生畸形的程度。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方法,要求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以免发生严重的后遗症。各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如下。
1.骨折无移位型
屈肘90°,前臂旋后位石膏固定4周。
2.侧方移位型
应进行闭合复位。X线检查证实已复位者,可用长臂后石膏托或夹板固定4~6周,固定时间依据复位后稳定情况,取伸肘或屈肘位及前臂旋后位。
此型骨折为不稳定骨折。整复失败或复位后再移位不能复位者,应切开复位用2枚克氏针内固定。
3.翻转移位型、骨折脱位型
采用闭合复位。闭合复位不成功者,均应切开复位,矫正骨折块的旋转移位。尽可能保留骨折块上附着的软组织,以免发生缺血坏死。用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后用石膏托固定4~6周,拔除钢针,除去外固定,开始活动肘关节。
4.陈旧骨折
移位不严重,预计以后不会造成肘部形态及功能影响者可不手术,骨折块翻转移位或畸形愈合将严重影响功能者应手术治疗。只要术中复位满意,内固定牢靠,术后积极主动功能锻炼,绝大多数患者仍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即使术前肘关节已僵硬,手术后也能得到部分功能改善。
5.并发症治疗
(1)肘外翻畸形 伤后肱骨远端桡侧骨骺软骨板损伤,可导致早期闭合。致使肱骨远端发育不均衡造成肘外翻,肱骨远端呈鱼尾状畸形。外翻明显者,可行截骨术矫正。
(2)尺神经炎或麻痹 由于肘外翻畸形的牵拉,或尺骨鹰嘴对尺神经的撞击可导致尺神经炎,发现后应及早将尺神经前移,以免发生麻痹。
并发症
1.肘外翻畸形
肱骨远端桡侧骨骺软骨板损伤,可导致早期闭合。致使肱骨远端发育不均衡造成肘外翻,肱骨远端呈鱼尾状畸形。
2.尺神经炎或麻痹
由于肘外翻畸形的牵拉,或尺骨鹰嘴对尺神经的撞击,均可导致尺神经炎。
预防
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受伤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