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骨放线菌病

  • 概述
  • 病因
  • 临床表现
  • 检查
  • 诊断
  • 治疗
  • 预防

概述

骨放线菌病是一种深部的霉菌病,少见,本病在我国西北部偶见。以农村病人为多。发病的年龄最多在11~30岁,该病系产生多处窦道肉芽肿性疾患。从窦道排出带有“硫磺色颗粒”的脓性液为其特点。

病因

放线菌是丝状霉菌,常呈放射状排列,存在土壤中,种类较多,使人致病的是牛型放线菌。该菌革兰染色阳性,有厌氧特性。在正常人的口腔中,龋齿及扁桃体隐窝中均可发现放线菌菌丝,其形态与致病菌相同。除牛型外已找到五种类型,其致病菌多在组织黏膜缺氧及抵抗力减低的状况下(常见拔牙或炎症后),生长及蔓延,从口腔黏膜进入下颌角及颈部。也可由呼吸道侵入肺部造成肺部的病变,由消化道侵入回盲部。放线菌多沿结缔组织直接向周围组织侵犯,很少经血循传播,决不经淋巴系统扩散为其特性。病变扩展可累及骨骼,骨病变大多为继发性的。

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全身感染性症状,如发热、不适、贫血等。但主要是局部炎症表现。累及下颌骨时,初起多有牙痛,继之齿槽肿胀,牙松动,伴有轻度的疼痛,颊部软组织肿胀,下颌骨增厚,炎性肉芽肿块可软化破溃流出由菌落组成的黄色的“硫磺颗粒”脓液,形成多数瘘管,愈合后形成不规则韧性瘢痕。上颌骨的损害可扩展至颅内、脑膜及脑。颌骨以下病变可扩展到颈胸部,向后扩展可达颈椎。而胸部病变可侵犯肋骨及胸椎,回盲部病变可侵犯骨盆及腰椎。

若椎体受累病变可沿前纵韧带向上、下扩展至多个椎体受侵。破坏过程可向侧后方椎弓,横突,肋骨颈及头,再延至棘突全遭破坏。但椎间盘多保持完整。仅有轻度的疼痛及压痛,脊柱活动轻度受限。

检查

1.X线片表现

主要为不规则,边缘不整齐的溶骨性破坏和骨致密硬化。下颌骨增大变厚可伴有瘘管出现。椎体受累可见椎体有蜂窝状透明区表现,即骨质疏松破坏区被骨质增生硬化所围绕而致,椎体极少有塌陷。

2.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霉菌检查,从脓液中的硫磺颗粒可找到放射线菌。也可用厌氧培养基作放线菌的培养。

诊断

诊断并不困难,面颈部下颌骨的病变较特殊。临床上化脓性慢性肉芽肿块,继之破溃,流出带有黄色“硫磺颗粒”的脓液,并形成多数瘘管的特征,有助于诊断。椎体受侵犯后的临床表现与椎体及附件的X线改变也具有其特点。

治疗

常采用外科手术,切开引流及坏死组织切除。尽可能敞开病灶与空气接触。手术前后给以大剂量的抗生素,以青霉素为首选,持续数个月。有时可配合用磺胺嘧啶和碘化物。全身情况差者给以支持疗法。在面颈部也可用放射疗法。

预防

注意口腔卫生,防止感染。如拔牙后应及时用抗生素等,对预防放线菌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