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不连
概述
骨不连是指骨愈合过程的中断,是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称为骨折不愈合。骨不连是骨折端在某些条件影响下愈合功能停止的表现。
目前对骨不连的定义仍存在分歧:一般认为骨折8个月后骨折两端未能达到骨性连接(骨性愈合),称为骨不连;也有学者提出,骨折6个月后未能达到骨性连接即应确定为骨不连;根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严格标准,骨折至少9个月,且近3个月内无愈合之迹象,可确定为骨不连。骨折在正常愈合所需的时间(一般为4个月内),仍未达到骨性连接,称为骨迟连。
病因
引起骨不连的原因有很多,骨不连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复合所致。
1.患者自身因素
(1)年龄大;
(2)营养和体质差:
(3)患有糖尿病、贫血、骨质疏松及影响患肢血液循环及神经的疾患,如动脉栓塞、静脉曲张、小儿麻痹、截瘫等;
(4)相关激素、骨生长因子、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或异常;
(5)长期应用抗凝药物、抗风湿类药物及考的松类药物等;
(6)有吸烟、酗酒、偏食等不良习惯。
2.致伤暴力
高能暴力是骨不连的最常见的原因。高能暴力多为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塌方砸压伤、机器绞压伤、火器伤等。
3.骨折部位
骨折部位是骨不连一个重要内在原因。较易发生骨不连的部位有:腕舟状骨腰部及近端骨折、距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胫骨干中下1/3段骨折、肱骨干中下1/3段骨折、尺骨干中下1/3段骨折等。
4.医源因素
如不恰当的闭合复位、不恰当的外固定、不恰当的肢体牵引、缺乏正确的功能锻炼等。
5.感染因素
感染将会恶化骨折愈合所需要的稳定内环境,减少滋养动脉对骨折端的血液供应,使骨痂的形成和转化过程受到影响。
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是骨不连时的主要症状。骨不连的疼痛常常发生在原始骨折所致的疼痛消失之后。也就是说当骨折部位在治疗3-6月后又出现疼痛症状时,就要考虑是否有愈合的问题。这种疼痛可以是持续的,也可以只发生在局部用力时。
检查
最长见的检查手段是X线平片。但当骨折部位受石膏、支具、内固定等遮挡,X线无法明确诊断时,可以通过CT扫描帮助诊断。
诊断
在临床上,结合病史、症状、查体及X线检查4个方面诊断骨不连一般并不困难。但还需补充强调的是规定的8个月时间并不是绝对的,判断骨不连还需动态观察X线检查表现的变化。
治疗
1.生物性方法
(1)骨移植 松质骨自体移植是骨不连治疗的金标准,与受体骨有良好的亲和性。尽管伴随移植骨的细胞仅有一小部分存活,但它们发挥了成骨活性。异体骨移植的使用限制在于其传播的疾病和免疫排斥反应。由于较强的免疫反应,目前很少使用。
(2)自体骨髓导入 自体骨髓具有成骨活性,含有间充质干细胞,是骨折愈合中骨痂形成所必需的。
(3)骨生长因子 导入以骨形成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TGF)为代表的骨生长因子,能显著促进骨细胞分化、增殖和骨基质的生物合成,具有强效促进骨修复的作用。
2.机械性方法
骨不连可以通过将钢板内固定改为髓内钉内固定或者外固定。
3.生物物理方法
(1)电刺激 目前用于临床治疗骨不连的电刺激方法有恒定直流电,脉冲电刺激,电磁场与电场以及驻极体等。
(2)超声刺激 低强度的超声通过高频率的声波对组织产生低水平的压力而刺激骨的愈合。
(3)体外高能量振动波 体外高能量振动波治疗骨不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骨髓的成骨细胞有关。
(4)高压氧治疗 很多学者通过动物实验提出高压氧可以促进骨的再生及去除病变骨和死骨。